联系方式
联系人:王经理
 
电 话:021-39520660
 
手  机:15821591180
 
传 真:021-69001586
 
Q    Q:1257746205
 
Email:debon_gk@163.com
 

智能制造最缺乏是复合型人才、高精尖人才

来源:未知    日期:2017/12/22    浏览量:


        随着《中国制造2025》战略的推行,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,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,催生出“智造型”人才热。而伴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,以软件和数据为核心的虚拟世界与现实制造的融合,已贯穿整个生产和客户服务价值链中,在这样新的形势下,制造业从业者要掌握更多的智能制造领域技术,比如数字化工厂的规划与实施,数字化设计和调试、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,以及智能系统和维护技能等。

        这对新时代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我们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、融合性技能,制造业的从业者不再只是熟悉单一门类的专业,而是能将多个学科和专业融合在一起运用,同时还需要具有非常强的学习和动手技能,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,比如项目规划技能、资源整合技能、结构化思维和思维完整性技能等。

        智能制造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很强的通用技能,比如判断性技能、能动性技能、灵活性技能、协作性技能等,也要兼具很强的专业性技能,比如精益化技能、信息化技能、自动化技能等。

        人工智能的人才热不仅在我国有,在美国亦是如此,硅谷做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博士生,一毕业就能拿到年薪200万美元到300万美元,谷歌、脸书和微软都在用极高的薪金挖人。

  然而这些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。据统计,国内人工智能的人才供求比例仅为1∶10,我国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。应该说只有解决了人工智能的人才瓶颈,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弯道超车才有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 我国的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,实体经济走向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是必然趋势,我们越来越需要将大量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引入实体经济当中,这个过程离不开高精尖“黑科技”人才的支撑。

  而传统实体企业的体制、运营方式和思维理念,都与高精尖人才的工作习惯存在一定冲突,通常这些企业不是“招不到黑科技人才”,而是“留不住黑科技人才”,即便花了大价钱从外部引进了高精尖领域的优秀人才,他们也很快会被实体企业落后的体制文化挤压、被迫缄默甚至出走。因此,实体经济要发展,要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,就必须能够对高精尖人才“引凤筑巢”,就必须要先从增强实体经济的软实力入手,从根本上改变实体经济中落后的文化因素,不再是强迫高精尖人才适应实体企业,而是实体企业要主动变革,为高精尖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。

         对于中国高校来说,转变思想,解放体制,为实体经济培养更多更实用的高精尖人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。过去我们的高校重科研论文、轻人才培养的倾向非常严重,学术论文追求标新立异,人才培养却内容、思路陈旧。如何让高校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,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创新型人才,为中国实体经济输送年轻的血液,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